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与分析

发布日期:2011-07-22 浏览次数:396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以来,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中,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占到相当比例。她们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和活力,是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然而,自2003年起,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突出。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加明显。为此,国务院、教育部都先后出台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通知,各省、市政府也就妥善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地妇联组织从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高度,积极协助、借资借力开展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各高校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工作,积极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因此,如何帮助并更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南京市11所高校各个年级及各个专业的440名在校女大学生。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无记名问卷和现场访谈的形式,其中发放问卷440份,收回440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87.5%,现场访谈25人。
    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反映
    1、专业选择动机的类型分布。完全按照自己兴趣选择学习专业的女大学生占38%,而有超过60%的女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依靠外部环境的,其中,有超过38%是来源于父母或亲戚朋友的意见。
    2、理想工作的选择状况。稳定、轻松、压力小的工作岗位成为女大学生期望最高、较理想的工作选择,占到40%的比例,能学有所用、发挥专业特长的仅有13%,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的,仅占11%。
    3、理想工作单位和就业地区的选择分布。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女大学生比例超过了70%,就业地区选择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女大学生比例也达到了70%。
    4、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教育部都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在调查中发现,76%的女大学生对于国家颁布的就业政策不太清楚。调查中反映,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但是针对性不够,实际指导效果欠佳。
    5、校方就业服务的实际现况。女大学生对于校方的就业指导与帮助是非常渴求的,在表中的五个选项中,几乎每一项都是她们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的,其中,要求有“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的达47%。
    (二)、主要问题
    2008年至201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5.5万人,42.7万人,45.9万人,每年增长率分别为20.3%,7.5%。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仍在逐年递增,而女大学生在高校毕业生中也呈递增趋势,这表明我国男女两性受教育权日益平等,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范围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女大学生就业这一反映男女两性社会权益平等的问题面前,女大学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现实的性别歧视。在一些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处于低质量的就业状态,无论是就业薪资还是工作的发展机会,均低于男生。
    1、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的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就业设置了障碍。根据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2007-2008年大学生就业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从专业类别来看,地矿类专业的就业率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众所周知,理科特别是工学是男性传统上主导的专业,女大学生较少选择理科,而大多集中选择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在专业的选择大多来自外部环境,而考虑专业发展前景的仅有23%。
    2、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择业中求稳图安逸的矛盾心理体现明显。调查显示,96%的女大学生都认为工作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说明女大学生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意识较强,但在面临就业时,希望工作能稳定轻松、低压力、高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3%,试图低付出与希冀高回报的心理矛盾明显。
    3、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地区的双重限制,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在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地区选择的调查上显示:有超过70%的女大学生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并且就业首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根据相关调查,目前,“民营企业/个体”是 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吸纳了34%的211大学和44%的非211本科应届毕业生,而女大学生青睐的事业单位、机关和国企吸纳就业人数有限;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特点是“孔雀东南飞”和“西材东用”,也就是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本科生源只占全国的35%,但却接纳了全国59%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就业压力显而易见。
    4、就业缺乏准备,相关政策了解甚少。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平时注意搜集求职信息的,这种具有主动意识色彩的行为在女大学生只有23%,而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诸如就业指导、职业能力规划测评等等,与就业求职相关的活动基本都是学校组织,学生被动参与而已。高达76%的女大学生对于国家颁布的就业政策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可以用一个比例来解释:只有5%的女大学生认为获得理想工作的依靠因素是政策。
    (三)、主要成因
    一是女大学生主观认识上对就业存在偏差。在就业选择上,如表3、表4所示,女大学生高就业期望较集中地反映在盲目追求部分职业和就业地区,较大地限制了她们的择业范围和专业发挥。当过高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时,就会出现频繁选择,最终使低就业成为普遍问题。受个人、家庭、市场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多重文轻理,在就业选择上,多拣轻怕重,在竞争性就业环境中,女大学生多能脱颖而出,但在工作中又有受呵护、受保护的心理需求。此外,在对就业时间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大学一毕业就全部就业是计划经济的观点。从一般的研究来看,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并不稳定,而半年以后的就业率比较稳定。然而,不仅仅的女大学生而是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希望或选择在毕业前确定就业,如此匆忙就业,会为将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二是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撑力明显不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不够,女大学生得不到实际有效的指导,女大学生只能更多的依靠家庭、同学、朋友。当可依赖的社会资源无法支撑她的就业需求时,女大学生的就业常无处着落。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时,当女职工天然履行社会责任的用人成本需要单位来承担时,导致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多选择男大学生,使得女大学生低岗位、低收入就业,造成了极大的人才资源的浪费。
    三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将进一步凸显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当前,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偏专业就业、低岗位就业、低收入就业的人数较多,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急需专业素质较好、综合素养较高的女性人才。近年来,在研究生报考中,应届女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有部分原因是女大学生为逃避就业难的尴尬境地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这无形中将进一步加剧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整体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1、要以科学发展指导,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女大学生是一支伟大的、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队伍,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女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行,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促进女大学生就业还是维护妇女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就业是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女大学生是妇女就业的代表和重要力量,实现就业是她们实现自尊、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是享受其他社会权利的物质基础,其就业水平是衡量妇女就业权利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
    2、要发挥各方优势,努力构建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撑体系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政府、学校、劳动、妇联等多方通力合作,构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撑体系。
    构建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法律应该成为保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最有效的保障。我国的《劳动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为妇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同男性享有同等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应尽快建立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女性就业保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构建监管体系。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运动员”变成“裁判员”,必须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监管。在各级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成立就业平等监督机构,专项负责就业平等权的执法、监管职能,提高女性平等就业保障水平,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等等。
    构建指导体系。高校应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中的特殊性,专门开设适合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她们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接轨,应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她们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竞争力。
    3、要重视并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提升应对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国慢慢普及,在高校所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少有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这方面的内容。而事实上,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示弱、矛盾、虚荣等多种不良的心理,从而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就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帮助女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让她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优缺点,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针对性的培养自己,增强就业的主动性,这是内驱力。二是纠正她们错误的择业心理,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现状,能够充分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拓宽就业面。所以,女大学生要自信、自尊、自强、自立,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运用社会的能力,立足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摒弃自傲或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文章推荐
  • 齐鲁两款1类新药来势汹汹 剑指1000亿市场
    近日,齐鲁制药有2款1类新药获批临床,分别为引进的VB4-845注射液及国产1类新药注射用QLS31901。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齐鲁制药已有2款2类改良型新药获批上市,3款创新药申请临床,其中2款已获批临床。
    2021-03-22
  • 杨森Ponvory获FDA批准上市 治疗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
    3月19日,强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杨森(Janssen)公司宣布,美国FDA批准了Ponvory(ponesimod),一种每日一次的口服特异性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1)调节剂,用于治疗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MS)成人患者,包括临床孤立综合征、复发-缓解型疾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进展型疾病。Ponvory在降低年化复发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已确立的口服治疗,
    2021-03-22
  • 县域医药市场争夺战:未来十年 这9亿中国人用什么药
    12年前,在国内一家顶级医药集团工作的王宇(化名),借出差的机会,在企业重点布局的大城市三甲医院之外,顺便跑了跑社区卫生诊所和县级医院。
    2021-03-22
  • 逮捕医药代表 执行!
    日前,中国检察网公开了一份起诉书,内容直指两位医药代表的非法行为,因涉嫌受贿罪,被地方监察委员会留置,经研究决定对其刑事拘留,后由地方公安局依法执行逮捕。
    2021-03-22
  • 一批药企 宣布停产
    日前,江西省药监局连续发布3则停产公告。
    2021-03-22

微信扫一扫

300多万优质简历

17年行业积淀

2万多家合作名企业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猎才二维码